第444章 放出风声(1 / 2)

“有光!有反光!”严晓霞的目光从两只鼻烟壶上移到了那只鸡缸杯上,立刻叫了起来:“这鸡身上有反光!”

那锦绣的鸡毛有三处确实是亮得不同寻常,正好是被两只鼻烟壶上的光反射而来。

“我们的国家像雄鸡!”江回峰恍然大悟:“所以这真是几处藏宝?”

“亮的地方,确实是藏有一些东西。”朱莫闲有些闷闷地道:“但未必就是宝藏。再说,以前那些财物,比如白银和铜钱,到了现代,都不再值钱了。”

“所以,这几处地方藏的是什么?而且,就这么笼统的一个地点,似乎太大了些。没有其他的提示?”严晓霞喃喃地问。

周老摇摇头:“不急,还没有完。”

朱莫闲又默默地点了两根蜡烛过来,却是分别放鸡缸杯尾部把手的方向,以及对面的位置。

又有两道光线反射出来,在鼻烟壶与鸡缸杯的中间交叉。

“关灯!”周老沉声下令。

于是,周真忙将房间里的灯全部熄灭。

“怎么会有字?”严晓霞惊讶地指着几道光线交叉的方向。

王钟沧也愣住了。

古人的智慧,居然这么高?

他们赶紧抄下这几个字,再开了灯,而后朱莫闲才幽幽地道:“其实藏宝地点,我们这一支已经破解出两处,只剩下一处。但是这开锁需要的字,我们始终不得法,只知道要借助于一只鸡缸杯才能得到。”

“这些年来,市面上一旦出现这个年代的鸡缸杯,我们都会想办法拍下,但没有一个像这只这样。”

“啊?”严晓霞更加愕然了:“你们都不确定这一只就是你们要找的鸡缸杯,居然还这么砸钱?”

“这只鸡缸杯的鸡,方向和我们之前拍下的不一样。”朱慧深这时也不再隐瞒,沉声道:“所以,我们几乎能肯定,它就是藏宝的关键。”

“那东田株式会社的人,以前也跟你们竞拍过类似的鸡缸杯?”王钟沧突然开口问。

“这个我们也不确定,因为拍卖行一般都会对参与竞拍的顾客身份保密。”朱慧深摇头:“这一次,或许是因为他们表现得太特别,而且王董您的身份也比较特殊,所以拍卖行索性卖您一个好吧!”

“好了,先别说这个了,我们是不是该继续破解谜题?”严晓霞这时便没好气地提醒大家:“看看你们明皇室的祖宗倒底给你们这些后辈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藏!我觉得,建文帝这一脉都有线索,证明它就不是朱棣当权的时候留下的。那就只有洪武帝了。哇,千万不要是真的搞什么倚天屠龙啊!”

周老的嘴角微微一抽。

王钟沧和江回峰对视一眼,看到了江回峰眼中尚未消失的笑意。

王钟沧有些无奈地道:“妈,鸡缸杯是明成化年间的,成化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的年号,比朱棣都要晚个几百年了!”

随后便有些羞恼地反问:“那为什么朱慧深先生会有这种秘密的线索?”

“我祖上打听到有这样的秘密,想尽办法从成祖那一脉的另一位后人处弄来的。”朱慧深淡淡地道:“然后,因为没有找到那只鸡缸杯,所以一直保留至今。”

这个“弄”字,只怕是有些血腥。

众人心里暗想,不过这毕竟是建国以前的陈年旧事,又是朱家人自己的内斗,大家没兴趣去追根究底。

“宪宗在私人感情上有些小问题,但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,他算是明代继洪武、成祖之后的第三位中兴之主,能在他在位的时代里被特意造出来而秘密收藏的东西,一定是不同凡响。”周真这时沉声道:“未必就是金银,因为那时明朝还不到内忧外患很严重的时候。”

“所以我们赶紧找出宝藏的所在,早早揭晓迷题啊!”严晓霞迫不及待地道:“会不会相传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制造图?”

“那时的宝船制造图,到了现代,应该也不算很珍贵了吧?”王钟沧没好气地道:“我们现在的巨型跨海游轮还不好吗?”

“猜测无意义,诸位还是早点去寻求答案吧!”周老这时便微微一笑:“总之,这个藏宝的秘密,就由你们去负责解开了,老朽精力有限,就不参与了。当然,老朽会保守秘密的!”

周原这时突然提醒大家:“如果东田株式会社的人知道这鸡缸杯有秘密,或许也会一直派人盯着两位朱先生和你们的家人,会不会已经知道那藏宝所在的城市?老板,我们还是要小心点!”

“这是自然,不过在此之前,我们要先商定好彼此的收益。”王钟沧沉声道:“没有你们两家各自提供的鼻烟壶和相关资料,我们找不到宝藏。所以,如果真是宝藏,我不会独吞,如果有金子和珠宝之类的古董,我占八成,你们两家各占一成。”

朱慧深与朱莫闲同时对视一眼,点头认可。

王钟沧又道:“如果是图纸和其他技术性的东西,如果现在还有价值,那就兑现后,按我六,你们各二的这个比例来分配收益。”

周老与江回峰眼中均有了然的笑意。

朱慧深与朱莫闲意外地看着王钟沧,很快,朱莫闲佩服地拱手:“王董大气!”

“那如果是与长生有关呢?”严晓霞再一次语出惊人地发问。

“妈,要是与长生有关,怎么宪宗皇帝自己短命啊?”王钟沧没好气地问。

“我不管,万一呢?”严晓霞锲而不舍地问。

“那就咱们今天在场的诸位一起分享。”王钟沧气定神闲地道:“总不可能是仙丹吧?就算是,你们敢吃?”

“同意!”周老含笑而应:“如果真是什么长生之术,大家是可以一起学习。”

“那,什么时候出行?”严晓霞很有兴趣:“每家各派几人?”